在燕园,予你第二个青春

2019-08-09 13:17:04 九公山公墓 1339

他们那一代人,关于爱的誓言,总是含蓄的;

他们那一代人,关于定情的信物,总是朴实的。


LOVE


他们的爱情,沿着岁月的车辙,携手将青春走过。从大西北到大东北,从大东北到渤海湾,从渤海湾回到大西北,再回北京时,已是暮年。


回望来时路,参加四次会战,工作在七个油田,以北京为圆心,在祖国大地转了一圈,期间长途大搬家六次,油田内陆续搬家三十一次,哪里有石油,哪里就是家,在祖国的石油线上绘出他们深深浅浅的爱情线。


这个七夕,道来老石油人那段关于石油、关于爱的坚守。



“千里大搬家六次,我只参与了半次。”

在燕园养老社区,暑期档的燕园讲坛,常是次次现场爆满,愿意听了再听的石油故事,人们常提在口边的一位长辈,他的名字是王炳诚,一个新中国培养的石油专家。


今年91岁的王老,回忆起那一片片贫瘠的戈壁上,一座座蔓延的沙丘中,一个个湿冷的水泡子, 陪伴自己最多的是两手黑黑的工友和高耸着的井架。他说:心中藏了对老伴儿深深的亏欠。陆陆续续的小的搬家就三十一次不算,六次大搬家,我只参与了半次。


老伴回忆起这70年的变迁,最有感触的是房子的变化。

探寻时光深处,他的成功,有她的追随与相守,相濡以沫,生死与共。


时间倒退到1952年钟珊阿姨转业到中苏石油公司,1953年到独山子油矿工作。


”当时我们住的是土坯房,住的是二十四个人的大通铺。臭虫多到从天花板上掉下来,掉到木板床铺上,大家都睡不着。然后大家就跑到灌木丛,睡在那里面,所有的灌木丛里都睡得是人,就这样过了两个夏天。“


住单身宿舍、住闲置的办公室、住大大小小的土坯房,两年的时间里搬了八次家,是阿姨婚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。那段时光,常是叔叔先去一个新矿区,她收拾好,拎着黑皮箱紧随其后。


那时叔叔是工程师,要求进步的阿姨是试井队长兼技术员。组织上照顾,分了稍好一点的住房,就是20多平方的有了壁炉的砖房。而今阿姨回忆起壁炉中跳动的火苗,都觉得温暖,在茫茫戈壁滩上,寒夜中不再被冻醒。


这样的安逸,短的像是人生的旅途中似乎如一阵风,一晃而过。不到一年的时间,他们又搬家了。



这一年(1955年)独山子76号井发生了强烈井喷事故,叔叔时任矿井总工程师,指导该井处理事故,不幸吸入硫化氢有毒气体窒息,来不及进急诊室就在太平间门口抢救,差一点就丢了性命。那时大女儿才一岁多,阿姨还怀着老二,真是不幸中的大幸!出院后一家人照了合影庆祝。1955年10月,叔叔带领1219钻井队钻的黑油山1号井,喜获工业油流,发现克拉玛依油田,一个喜讯传遍全国;1956年,克拉玛依油田需要扩大勘探,作为总工程师的叔叔,第一时间就上了克拉玛依。



“从独山子到克拉玛依147公里,冬天零下二十几度,冷得发抖的时候,我裹了被子守着家当,坐在大卡车后面的车槽上,阿姨将老大老二抱在怀里坐在驾驶室里。“叔叔记忆犹新。


天上无飞鸟,地上不长草,风吹石头跑,电线杆子和帐篷都被十级狂风吹倒吹跑了。风没有吹跑石油人的热忱与坚定,选沙丘背风处,挖地窖子,建矮房子。地窖子也叫地窝子,是一个约30米长、7米宽、1.5米深的大坑,上面探出来半米高,覆盖上三十公里外运来的芦苇和天山上运来的木头。在地窖子里面铺芦苇当床,人人和衣而睡,每天入睡前脸上盖了报纸、衣服防沙。然而清晨,远远望去,大大小小的地窖子,走出来的都是满脸沙子的石油人。队伍上的很快,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派一个团帮石油队盖了一批砖柱土坯房。


没有厕所、没有厨房,露出来的一个小窗户,光亮的玻璃被风吹来的沙子打成了毛玻璃。喝的是三十八公里外玛纳斯河拉来的冰块做饮用水,用大油桶做成火炉烧三十公里外的打来的梭梭柴取暖。


在广阔无垠的大漠当中,经常能看到,几个身影在艰难的跋涉。那一定是石油人,往往只能靠双腿穿梭在工作场地之间。时间久了,对沿途中的一草一木都无比熟悉。


回忆起这段睡在灌木丛、住地窝子、居矮房的时光,阿姨用”有意思“三个字概括,并非是年少不知愁滋味,而是当时的中国石油建设需要他们。


阿姨说,那时王震(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)的那句话,生是新疆人,死是新疆魂。我们来到新疆就要把新疆建设好,叔叔是技术尖兵,矿上需要他,我就要支持他。


其实叔叔优秀,阿姨亦是出色的,阿姨曾被评为自治区模范个人,代表集体参加1960年全国文教群英会议。在叔叔参加四川石油会战时,她带着孩子住的上下铺,是一个12个人的集体宿舍。


因为有爱,因为有信念,无论走到哪里,对石油人来说有石油的地方就是最美丽的风景,听到石油工人的口号声就是最动听的歌声。


1960年,这次从克拉玛依到大庆的搬家跨越了三千公里,眼前一望无垠的戈壁滩,变成了杂草比人高的草垫子和一个连一个的水泡子,矮小的砖房换成了干打垒。冬天屋里结着厚厚的冰霜,屋顶挂着冰溜子,火炉子烧热了,冰溜子不停地滴水,怎么烧屋里都不热。



1970年,江汉会战,住在竹竿搭架的芦苇盖棚的席吧房,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,几个脸盆不停地接水,有时屋里成了水池,盆子、鞋子都飘起来了。江汉会战条件艰苦,水网纵横,真难啊!还有血吸虫、出血热等极易感染的致命传染病的威胁,一些职工在那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


1973年,吉林会战,住在烧着原油取暖的砖柱土房,满天飘黑烟,白鹅变黑鹅,但因为有一个小院子,种点小菜,曾让阿姨觉得这是最好的房子。


1980年,再跨千余公里,来到天津,这是三十年来第一次住上楼房,有淋浴室、厨房、厕所、阳台的两室一厅。



1986年,参加六上塔里木,已近六旬的王老再上边疆,再一次住进随山坡盖得砖柱土坯房,窗户边就是公路。


最浪漫的事,和你一起在泰康享老

来到北京时,叔叔已经65岁,又在石油部工作到69岁离休。


岁月的车轮碾过了日日夜夜,春秋冬夏;流年的轮回送走了晨起暮霞,似水年华;青春的步履渐渐苍老了不再年轻的容颜。


年纪大起来的叔叔阿姨,儿女远在国外或者外地,临时护工换了又换,一次叔叔阿姨同时感冒,更让二老感受到了居家养老的不便。在亲友的介绍下,来到燕园,第一眼阿姨就被深深的吸引了。


成片的绿荫,软胶的跑道,恒温的泳池,配套齐全的娱乐设施,窗明几净的房间,到处充满笑脸的服务,让二老坚定了入住的信心。值得纪念的是现今阿姨门卡上的照片,都是参观当天拍摄的。


五月生日会上,阿姨身着青花瓷服装,翩翩起舞。广场舞团队带来的京剧舞蹈《梨花颂》,这支平均年龄75岁的队伍,年龄最大的舞者就是钟阿姨,虽然已经87岁了,但在诗词课、桥牌、广场舞、丝网花、学诗词等活动依然常见她的身影。阿姨代表活力老人发言“在集体中感觉自己仍然年轻,要把握好每一天,要快乐每一天。我们最好的决策就是到泰康之家来,这里有属于我们的第二个青春。”


曾经忙于工作,疏于留下彼此的时间。说起近七十年来爱的礼物,也不过两三样。一团红毛线、一件红色呢子大衣是五十年代的心意;一双辗转送回的差了尺码的皮鞋,是会战时的牵挂;一把花了八个美元的计算尺,是从意大利考察的关爱。


在燕园养老社区,你总能看到他们恩爱携手相伴的身影,尽享他们的第二个青春。端午节那天,阿姨去上舞蹈课,叔叔独自来到巧手香包的活动现场,拆开原料包,叔叔笨拙的一针一线做起来针线活,后来那只香包阿姨小心翼翼的珍藏了。


燕园的便民集市上,叔叔排队理完发,人人都夸叔叔精神,他第一个就拉着阿姨拍照;八一建军节活动时,叔叔坐在观众席,望着老兵方阵中风姿飒爽的阿姨,他鼓着掌露出灿烂地笑;燕园讲坛石油篇开课时,叔叔在台上讲授,阿姨在台下倾听,为叔叔加油喝彩;平日里打桥牌、做经络操,叔叔阿姨都一起参与......


尽管70年艰辛,但我们享受国家的幸福。


“我们最好的决策就是到泰康来,这是我们第二个青春。我们白头到老,天长地久,积极向上,健之康之,百年不老。”


泰康之家·燕园养老社区的文化建设丰富多彩,社区邻里相近相亲。在文化养老、艺术养老、活力养老的氛围中,长辈们的生活充实、高雅而快乐。在这里,他们绽放第二个青春。